題目:謝增錦看伍忠賢
發佈:2006年5月27日星期六
授權:謝增錦本人於2007年2月23日授權使用
01.目標.十八歲就確立
忠賢13歲的志向是成為「小說家」,上大學之前勤讀古今中外的名著,如基督山恩仇記、卡馬拉夫兄弟、簡愛、紅樓夢、三國演義、老子、墨子、…等,之後也用心研讀黃文範《翻譯學》、思果《翻譯》、王鼎鈞《人生試金石》,其中主要的對話、觀念,到如今他都能誏誏上口可見一斑。
在大一下學期,他遇見一位名叫鄭義的學長,告訴他讀書人的擔當是服務別人,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格局大,個人與社會人才有未來可言,因此18歲那年,他決定攻讀企管博士。
02.努力.數十年如一日
仔細讀過忠賢著作的人,不管識或不識的人都不得不承認「伍忠賢很會寫,寫得挺有見解、挺有創意的」,但你若知道忠賢平均每天工作至少11小時,不論寫作、教學,還是顧問、演講,1天工作下來多則18小時,少也10小時;再看他從1983年以來,持續至今(2005年11月),已有22年的部份工作內容──
一、每天剪報:剪下工商時報、經濟日報每一則可資運用的報導、文章,他剪得很細,企管類、經濟類、國貿類、生活類…,以及笑話類,只要具有知識附加價值的內容,舉凡企業、理財、行銷、上市(櫃)公司、匯率、利率、個案、課程、廣告…盡收於資料夾中,包羅萬象,巨細靡遺。
二、每周期刊:他對一般的期刊,如天下半月刊、數位時代、商業週刊、今週刊、遠見雜誌、財訊、EMBA經理人文摘月刊、能力雜誌、管理雜誌、突破雜誌、品質月刊…等,都是他必定閱讀的刊物;至於專業期刊,則有Project Management、M & A、Marketing Magazine…等;還有其他刊物,如科學雜誌…等,也是他常常閱讀的期刊。
三、博碩士論文:忠賢每1本書的理論基礎,除了專業期刊,就是國內外的博碩士論文,倘若你在台大校總圖書館、政大公企中心圖書館、真理大學圖書館,或者在國家圖書館,意外遇到他本人的話,你鐵定剛好遇到忠賢每個週3個「影印日」的1天。
四、逛書店:從工商時報週日的「我的大書坊」、經濟日報週六的「經濟書坊」及期刊的出版廣告,忠賢蒐集國內每1本新書的書摘,只要跟他寫作計劃有關的新書,他不僅會請教科書商寄書,也會定期逛誠品、金石堂、PAGE ONE等書店買書。 就他花費的影印費及購書費,他每年要花60,000元左右,每月5,000元,影印、購書的費用各半。
五、廣播與電視:從住家到淡水的車程約60分鐘,邊開車邊聽廣播,NEWS98「張大春泡新聞」節目每週訪問雜誌編輯,「名醫On Call」;每天工作疲憊之餘,邊剪報邊看電視,Discovery頻道、國家地理頻道如「偉大傳奇再現:鄭和下西洋」的專題報導,電視劇如衛視中文台「江山風雨情」,主要劇情是講明崇禎皇帝與袁崇煥抵抗清皇太極入關的事,訪問節目如中天王克捷主持「影響100」、謝震武、尹乃菁主持「今晚哪裡有問題」,TVBS李四端主持「101高峰會」等。
03.創意.來自逆向操作
伍忠賢的文章或著作充滿個人創意,有一回我跟他聊到創意,他說了一個笑話--
某天他開車不小心墜入橋下,消防隊救生員打電話給他老婆,電話那頭傳來:「你們要往橋的上游去搜救,他就是『逆向操作』的傢伙,順流而下的事,他幹不來!」
雖然這只是一則笑話,但出自忠賢的口,可見他絕非唯唯諾諾之輩,即使是講笑話,也要凸顯他的創意。
04.風格.「解決問題」的人
要怎樣介紹忠賢這個人?我會說他是一個「解決問題」的人。
若說個性,忠賢屬於「深思熟慮」型的人,需要參考他人意見時,他大致會找三個人,問問他們的看法或建議,樂觀型、謹慎型跟普通型等性格者的意見,他都會聽;雖然在發問之前,他已猜得出對方會給的意見,但忠賢想從徵詢意見的過程,借重別人看出自己思慮上的破綻,或者增強自己判斷的基礎。
在事業議題,他會找謝政勳、楊正利;在人際議題,他會找蔡擎翼、謝增錦;在其他議題,則會找專業領域的朋友,如蔡耀傑、柯惠玲、楊欽昌、黃丙喜。
05.考試.很有佈局概念
他在政大國貿系班上72為同學成績排行43名,但班上只有他考上經濟研究所;再看他在鳳山高中,默默無名,高三的五次模擬考,沒有一次名列全校50名以內,但他在鳳山高中大學聯考第2名,只比第1名低1.5分,以當時丁組商學類的聯考成績,政大國貿的分數,排行在全國前200名以內,講起來,他該是聰明一族的成員,但他並喜歡人家說他,比如政大國貿系、經濟所研究生、企管博士班的高材生,因為他自認為「努力」才是他的「特質」。
06.佈局.打人生策略戰
怎麼知道伍忠賢是一個很有「佈局概念」的人?
高三6次的模擬考,從高一上1個學期、高一上下2個學期、高一及高二上3個學期…,到高中6個學,有道是:「你可以輸掉一千次戰役,但不可輸掉整個戰爭」,伍忠賢心中想的是「贏得大學聯考」這場大戰,模擬考等小戰役的表現都不算數,那又何必在意?
他在大一就明白要攻讀企管博士,他問過幾位老師,讀完國貿系,要考過貿研究所嗎?大學攻讀國際貿易,屬於實務領域,若博士班攻讀企業管理,也是偏實務領域,那麼碩士班最好攻讀研究領域的科系,那個研究領域跟國貿有關,同時也在商學院?思前想後,最後他決定碩士班,要考經研所。
因此在大學階段,他同時選修經濟、企管兩個領域的必修課程,一旦考上經濟研究所,班上同學倒是為他感到十二萬分的意外。在伍忠賢心底,他在高中時代就開始佈局人生,而在大學時代逐漸浮現佈局的輪廓與步驟。
07.分工.信任加專業修養
忠賢在1999年正式跟我談「產銷分工」,鼓勵我擔任他的「經紀人」,協助他在對外各項知識業務的洽商,如投稿、出版、演講、課程、專案、顧問,後來我跟他聊起--
「這檔子事你比我專業,為什麼你要我幫忙?」
「就以前的經驗,我比你專業,你以後就比我專業」
「這是你給我機會,而你最初的想法?」
「因為你是我的好朋友,我非常信任你」
「這是你私人的考量,但你真正的想法?」
「一個人是否懂企管的指標,其中之一就是『專業分工』!」
「你的意思是…?」
「創作需要專注,盡可能切割出『塊狀時間』,我要是1天接個5、6通電話,光電話、聯絡就很容易打斷我的思緒,若是還要拜訪、洽談,那麼我就很難量產。」
「你還有沒有其他想法?」
「說話是一門藝術,而這也符合你的專長與風格,而我的關鍵專長,還是在激發創意、生產知識;我們一起努力,未來一定可以開創很多事業的新扉頁。」
08.教學.讓學生聽懂專業
忠賢在真理大學任教,上過經濟學的2002年國貿系夜間部低年級、2003年日文系二年級的同學,到課率九成以上,常對他說:「很喜歡上你的經濟分析課,很實用、也很爆笑」。
忠賢是怎做到的?
面對大學聯考後段班的學生,忠賢以服務學生的態度,在教材、教學上用心--
首先忠賢的教材,因找不到市面上合適的教科書,他就親力親為,後來順便寫出「管理學」(三民書局)。
忠賢寫的書,特別是2000年之後的著作都有下列特色,一、新聞筆調、白話易讀,二、作圖作表、淺顯易學,三、生活實務、直接易懂。
這樣的用心,也獲得「經濟學」(全華)校閱人這樣的評語:「本書具創意與實用,為用心之作,不可多得」,校閱人是銘傳大學經濟所所長黃建森教授,他是出版商自行邀請,在此之前,忠賢並不認識;其實我覺得:「這樣的評語,也適用於忠賢的其他著作」,相信翻閱過忠賢其他書籍的人,也會同意這樣的「說法」。
其次忠賢的教學,都遵行「從實際案例切入專業」的原則,就近取譬,以多賣空,產生畫龍點睛的效果,因此講故事、說個案、舉生活例證,變成他課堂不可少的寫真。
09.寫作.一種專業技術
說忠賢是「寫作專家」、「企管、經濟、科技、個案等領域寫作之王」,應不為過。
「四腳理論」是忠賢的寫作原理,取自國際刑事鑑識專家李昌鈺博士的「桌子理論」,桌子有4隻腳,就算缺1隻腳,也能勉強站穩,4隻腳都在,就穩固可靠。
忠賢寫作的關鍵成功因素就是「四腳理論」,依序為「理論架構,實務血肉,創意靈魂,新聞語氣」。
每本書的理論架構,以300篇參考文獻為底限;實務血肉就是強調即使是教科書,也要跟實務工作零距離;創意靈魂透露他的書宛如聖樂貝多芬的交響曲,在樂符之外還要有濃郁的創意氣息;新聞語氣不單是指他的文筆宛如天下半月刊的口吻,也是指他作圖作表的寫作能力。
此外,他也提出加點人味的觀點?入自己的例子,目的只是讓讀者喜歡念。在內容安排的比例,大致是理論30%、實務50%、創意20%,而口語化的文筆,貫穿全書。
忠賢擅長策略管理,他運用在寫作的策略規劃就有八項--
一、寫書目標,二、SWOT分析,三、市場定位,四、行銷策略,五、大綱藍圖,六、蒐集資料,七、拼圖式寫作法,八、校閱。
忠賢的寫作記錄,若從1984年10月第1本著作「夥伴們!大家來學速讀」(24歲,碩士班二年級),到2006年4月第43本著作「透視台積電」(47歲),總共寫了1,300萬字,其中教科書20本、企管叢書23本,書本堆起來,也高達100公分。
這樣的理論、這樣的規劃,再加上這樣的記錄,你,同不同意「寫作專家伍忠賢」的說法?
10.創作.知識+現場+熱情
忠賢的知識來自於他企管博士累績的專業,來自於十四個專職、五個兼職的實務經驗,來自於每天、每周、每月、每年以剪刀、影印機、收音機、電視所蒐集的資料。
忠賢在書中一定提到「回到基本」(return to the basis)的實務路線、「就近取譬」的生活事物,前者比如他在《策略管理》(三民,2002年6月)作出表1-3「日本16世紀名將的專長」,舉2000年緯來電視台日本諸侯列傳連續劇,配上《孫子兵法》的軍事專長排行,分析毛利元就、德川家康(伐謀)、豐臣秀吉(伐交)、武田信玄(伐兵)、織田信長(伐城),而後講到智將毛利元就嚴島之役的奇襲,再以毛氏名言:「謀略是最大武器」作為策略重要性的最佳詮釋。
後者比如他在《知識管理略與實務》(聯經,2001年4月)為說明企業新設的知識部門,在圖3-1他舉圖書館部門來跟知識管理部門比較;又如在《經濟學》(全華,2004年9月)書中表0-7流量vs.存量,舉出水、拍照、會計財務報表、家庭、公司等五項來說明經濟學流量、存量。
11.融合的極緻.活思拙做
從忠賢身上,我看見「融合兩極」的趣味,比如--
他是大師,思惟高科技vs.生活低科技;
他不會電腦,用稿紙寫稿、寫書;
他沒伊媚兒(E-mail),用傳真機傳資料;
他沒有個人數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行程記在一張小紙片;
他沒有數位相機(Digital Camera) ,用Nikon FM2拍照;
他沒有MP3,用收音機聽廣播節目;
他沒有行動電話(Cellular Phone),偶而在路上找共共電話。
但許多人萬萬沒有想到,他卻是電子書先鋒--
.2004年11月23日,他在城邦數位出版平台2005年,他又在《新局網》http://www.easy221.com.twez/企管報推出49篇的《領導與激勵》專欄;
.2004年12月6日,他在PC home ePaper電子報推出40期的有料電子報《公司治理快易通》;
.2005年8月,他又在《新局網》推出EZ有聲課:《策略大師波特的事業競爭策略:以統一超商為例》、《策略大師波特的事業競爭策略:以美國沃爾瑪百貨為例》;
.2005年12月12日,他推出《伍忠賢部落格》http://jw5432.blogspot.com/,跟你陸續分享《台灣企業24強+》如鴻海、台積電、台塑、華碩...等企業家成功秘訣、公司成功關鍵因素以及寫書的「幕前幕後」。
12.活到老學到老.知道自己弱勢的人
我跟忠賢曾經聊到「未來」二字,他表示若是上天賜予機會,很想作二件事--
一、在跨國企業負責人身邊擔任司機:
忠賢職場經驗豐富,但缺乏跨國集團的實務工作,倘若有跨國集團如鴻海,願意接受他「一要三不」要能跟隨負責人出席任何會議、不出聲、不作筆記、不對任何人透露任何訊息的約定,只要付他司機或隨從人員的薪資,他就願意全職投入,以補自己企業實務的不足。
二、到秘魯或非洲落後國家擔任義工教師:
忠賢認為知識與經驗最大的價值是「服務別人,成全別人」,若過些年日健康體力允許,他很想到秘魯或世界任何一個落後國家如非洲地區的國家擔任義工教師,他自備旅費,對方只要為他預備簡易的住處、三餐,他極為樂意擔任義工教師,教授或指導他所有的知識或經驗,為地球村略盡棉薄之力,為世界的另一個角落付出一點心力。
這二個關於未來的理想或夢想,都有落實的可能,而背後的意義是說明忠賢,並不是自大自傲的人,他深知自己的不足,亟盼有補足缺憾或拓展人生經驗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