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2008

20081223.伍忠賢《郭台銘成功學》,精采片段,網誌試閱


20081223
伍忠賢《郭台銘成功學》
精采片段,網誌試閱

成吉思汗造時勢,時勢造鴻海集團

  小說家、廣播主持人王文華有個十字原則:「一件事如果不能用十個字來形容,可見你並不是很清楚。」套用這原則,我用一句話來形容成吉思汗與郭台銘。
  成吉思汗造時勢,時勢造鴻海集團。

  沒有成吉思汗,就不會有橫掃歐亞的蒙古帝國,因為成吉思汗這位英雄造了時勢,比亞歷山大大帝還大四倍的版圖,也比羅馬人花了四百年才建立的羅馬帝國還大。然而,沒有郭台銘,電子代工業可能就由偉創力、傑普等美國公司領先,而台灣以設計代工(ODM)起家的華碩、明碁(2007年7月更名為佳世達)等也逐漸往這方向邁進。至於緯創、華寶、仁寶、廣達則是只偏一種產品的設計代工公司。

  戰爭三大要件「天時,地利,人和」,郭台銘恭逢其「時」,適時掌握。正所謂「天命不可違」,「命」就是時代趨勢、潮流,發財機會來時,擋都擋不住。1950年次的郭台銘年齡恰「好」(不太老也不太小),掌握了大、小二個天時。


天時

  每年9月,鮭魚溯溪產卵,阿拉斯加灰熊隨便撈都撈不完,而且還挑有卵的母鮭魚才吃。時間對了,撈都撈不完;時間錯了,只能嘆「等嘸人」。
  由表1-8可見,台灣從1945年迄今,共有三波「機會財」,及時介入就能撈到一桶金。
  1945~1965年間,主要是戰後重建財,百廢待興,做什麼都賺,台泥辜家、塑化的許文龍(奇美集團創辦人)和王永慶(台塑集團創辦人)都是恭逢其時。
  1966~1989年,國泰、富邦集團蔡家及早佈局,1985年起飆漲的房地產,國泰集團成了全台最大房地產地主。
  1980年代,台灣工業漸由傳統產業轉型到電子業(又稱科技產業),從業人員俗稱「電子(或科技)新貴」。縱使1996年以來新興科技(網路、軟體、生技、替代能源)也只是科技業中處於導入期的產業罷了。

  在電子業這個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鮭魚潮下,只要下場撈,除非滑一跤摔傷或被同業逼退,否則只是撈多撈少的問題。「順風好駛船」,郭台銘的遠見就在1982年由「逆勢而為」的家電零件業,轉進順勢而為的電子業。


地利:立足台灣,力用大陸,全球供貨
  神木的種子生在懸崖,頂多只能成為蒼松勁柏,無法成為高大挺拔的巨木。同樣的,鴻海在1980年代占了台灣電子代工島、1990年代以後占了大陸世界工廠的地利,這些都是大環境有利於鴻海。要是鴻海在1980年代是家巴西、南非的公司,大概不可能有今天。

  從PC代工到消費電子代工,台灣勝出的祕訣,是過去三十年一步一腳印打造完整的生產供應鏈,從上游零組件到下游組裝通通都有。
  2005年5月,美國《商業周刊》的封面故事「Why Taiwan Matters?」(台灣為何重要?)指出由於產品研發配合度高、人力低廉、素質佳,台灣科技業手上盡是全球公司訂單,任何傷及台灣科技業正常營運的突發事件(例如1999年的921地震),都將對全球經濟造成衝擊。
  文中一位美國科技龍頭公司董事長甚至打趣道:「美國大企業難道不能開發台灣以外的製造來源嗎?這就好像在問:『如果不用中東原油,還有什麼替代品?』就算找到,也肯定會花你一大筆銀子。」

  時至今日,台灣科技業對重要訂單的掌控度仍是有增無減。就以2007年最熱門的4i產品為例,無論是任天堂電視遊戲機Wii、蘋果手機iPhone、微軟作業系統Vista和網通WiMax晶片,各項零組件幾乎都由台商全程包辦。
  美國《商業周刊》2007年6月21日公布全球資訊科技一百大企業排行榜,台灣企業入榜家數僅次於美國,會令產業結構相似的南韓公司頗感緊張,《朝鮮日報》甚至還以專欄方式呼籲南韓公司應該留意「台灣模式」。

  台灣能成為電子代工島的核心能力在於產業鏈完整,鴻海很容易以低成本買到相關零組件,也很容易在本地找到客戶。1978年,鄧小平實施經濟改革政策,台灣在1988年才開放大陸探親。鴻海零時差的赴大陸廣東省深圳市龍華鎮成立龍華工業園區。

  2003年,日本的趨勢大師大前研一寫了一本書《力用中國》,說明各國公司到大陸設廠,利用大陸廉價勞力、土地來降低成本,把大陸打造成世界工廠。大前研一的書可說是後知後覺,相形之下,郭台銘比大前研一領先了五年,也比台灣大部分電子公司領先進軍大陸十年。

人和才能賺能力財
  來得早只能占得一席之地,但是要想打下一片天地,則必須有「三兩三」,這就是「能力財」。鴻海有一批幹練的將才,透過極高的執行力,把天時、地利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


成吉思汗一生戎馬,郭台銘年年無休
  成吉思汗16歲長大成年時,1178年就參加了第一場戰爭以奪回妻子孛兒貼,一直到1227年辭世,一生六十五年中,大約只有四年沒有戰亂,其他時候皆御駕親征,戎馬倥傯,沒什麼享受,一生勤勞工作,甚至餐風露宿。
  例如1202年(成吉思汗40歲),討平塔塔兒四部的戰爭中,有一批塔塔兒勇士逆襲成吉思汗去盔卸甲,戰馬倒下,成吉思汗只好跟大將博爾朮共騎一馬逃亡,最後才逃脫。在荒野露宿中,沒有營帳,造成成吉思汗疲勞過度,在草澤中昏昏睡去。夜暮降臨,忽然大雪紛飛,博爾朮、木華黎緊貼在雪地中,用雙手張開氈裘當作帳篷,雪深數尺,冷風刺骨。
  相較之,郭台銘則號稱「一天工作15小時」、「年年無休」,雖然有點誇大,但二十一世紀年過半百以來,還是「一尾活龍」的賣力演出,不得不令人敬佩。

  郭台銘自認自己沒什麼優點,唯一的優點就是「勤能補拙」。勤能補拙的原因來自於他自認為是個負責任的人,該做到的就要努力達成。人笨沒有關係,重要的是有責任、有智慧的心。現在聰明人太多了,肯負責、有智慧的人卻太少。

  2007年8月,《商業周刊》刊出一篇考古報導「郭台銘動作慢,老是被罰跑球場」。久富利貿易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曹定一表示,當時郭台銘個頭大、比較胖,動作比較慢,也不夠「軍事化」,因此當其他人可以睡午覺時,郭台銘常是必須一個人舉槍過頭、繞著籃球場跑,要不然就是頂著太陽罰站。
  「不過,他很『韌』」,上海富都世界發展公司總經理楊嘯如此形容當年的郭台銘,一般人被刁難,私下總是會抱怨班長、排長,但是郭台銘雖然常常被處罰,卻都沒有怨言地去做,做完後就靜靜地坐下來休息。

  「他情緒智商滿高的,被處罰得很慘,還是會自我解嘲,讓大家一起笑一笑。」曹定一說,當同袍上前安慰被處罰的郭台銘時,他也會笑稱自己是「反正不怕折磨的胖子」。這種實在而且能吃苦的個性,奠定了鴻海從土城小工廠變成大帝國的基礎。

  1975年創業初期,郭台銘每天早上六點多就出門,下午趕三點半週轉資金,晚上常凌晨一、兩點才回家。有一年過年,郭台銘發完年終獎金後,全身上下僅剩下2,000元。回到家,帶著全家人回父母家吃年夜飯。隔天大年初一,包了1,000元給父母當紅包,初二給太太娘家1,000元紅包。省吃省喝,年初三郭台銘就到公司上班。
  更令人佩服的是,郭台銘為了爭取跟客戶見上一面,可以在門外淋雨站四小時。鴻海老員工陳一飛回憶道:「我還記得那天是中秋節,郭台銘全身濕著回來,而客戶收了禮物,卻連門都沒讓他進去。」

  進入二十一世紀,郭台銘早就不用處理例行事務,然而由於家大業大,一堆開創新事業(例如公司併購)、設廠的事該忙,因此一天也只好繼續工作15小時。郭台銘最常抱怨的就是每天時間都不夠用。每天以晨泳揭開序幕的郭台銘,常常在游泳池畔就和一起晨泳的一級主管談起工作來,展開一天緊湊的行程,真可以說一點都不浪費時間。

  據說,郭台銘一忙起來,常常只喝水,吃秘書準備的水果。有時即使晚上下飛機,也會馬上趕到公司開會,而且一開就是12個小時。
  自從工作以來,不曾休過三天以上的假,笑稱閒下來就會生病,好像永遠都不知道疲倦,堪稱是個標準的工作狂。郭台銘說:「鴻海靠的就是苦幹、實幹,還有拚命幹。」他認為,當一個人飢餓的時候,頭腦特別清楚。這時,財富對生活節儉的郭台銘已沒有意義,工作是為了滿足美國心理學者馬斯洛的第五個心理需求(自我實現)。郭台銘的說法是:「賺錢,是達到目標的方式。」
  郭台銘認為所有的一切皆需靠努力而來,不可能不勞而穫。就像他對「榮譽」的看法一樣。2007年10月9日,永齡基金會第二筆捐款給台灣大學,共捐出150億元,記者詢問台大校長李嗣涔:「台大會不會考慮頒發榮譽博士學位給郭台銘?」李嗣涔說:「有可能。」郭台銘卻表示,如台大要頒給他榮譽博士學位,他一定拒絕,因為榮譽是自己創造的。


郭台銘的第二春

  郭台銘尋找第二春,這是他私人的事,然而,一旦出現「樂不思蜀」,甚至「不愛江山愛美人」的結局,將會造成員工、投資人的重大衝擊。2006年底到2007年第一季,郭台銘的風流韻事躍居影劇版頭條。所幸,郭台銘在2008年結婚了,影劇版也少了許多題材。

I need to be loved

  1980年代,美國當紅的木匠合唱團,待字閏中的女主唱海倫因巡迴演唱之故,連談戀愛的機會也沒有,因此,她唱的一首歌「I need to be loved」,可說是她感情生活的最佳寫照。同樣的劇情也在郭台銘身上上演。2005年3月,妻子辭世,2006年2月,三弟罹患血癌,他經歷這麼多憾事,依舊努力投入工作,可是,他認為這是不正常的。等到他開始有一些私人時間,就要走回正常的軌道。

  他是個正常人,人是感情的動物,不是理性的動物,沒有感情,人生就虛無縹緲。他自認必須追求第二段感情,他的媽媽也在催!有醫療小組照顧,他至少可以再活30年,而且他要在2008年退休不是現在才說,是林淑如在世的時候就說,希望好好陪她遊山玩水。

  他要解決單身這個問題,而且要儘早開始去做,他希望這輩子最後能夠以喜劇收場,於是有了追女友的行動。他相信不管是跟誰在一起,將來她一定很幸福,過去他對林淑如虧欠太多,大家知道他的最愛就是鴻海,沒有時間陪林淑如。所以如果有第二段感情的話,他自認一定會花很多時間陪她。

  在郭台銘周遭,好友力晶集團董事長黃崇仁娶的是當年影劇紅星于珊,張忠謀也梅開二度,高盛證券亞太區副總董事長(2007年底卸任)宋學仁娶歌星張清芳,不論哥兒們、恩師、合作夥伴的感情世界,都不乏娶影劇明星進門以及追求第二春的例子,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熟年企業皇帝郭台銘,有為者,亦若是,開始投資拍電影的他更有感而發地表示:「大家愛看悲劇結局,我的故事偏不,一定是喜劇結局。」

  面對各界的高度關注,從小股東到外資股東、法人分析師,人人關心郭台銘的感情歸宿,唯恐郭台銘陷入戀愛會影響鴻海股價走勢,而郭台銘倒是不忘信心喊話:「長遠來看,今天如果我有個好的感情依靠,對鴻海股價是不是會有幫助?」

驛動的心終於沉澱
  2008年7月26日,郭台銘迎娶曾馨瑩,11月初,傳出她已懷孕的消息。從2007年4月後,就沒有傳出他的緋聞,婚後,他一副「顧家好男人」的形象。由此來看,郭台銘應該不會醉倒在女人堆中!


拒絕成長的誘惑
  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滅南宋(1260年),建立元朝,可說是個雄才大略的皇帝,又因日本不來朝貢,以致大動干戈,兩次對日用兵(1174、1281年),規模之大(約15萬人),僅能用比1944年6月諾曼地登陸小一號來形容。二次皆遭颱風,再加上造艦偷工減料,以致大敗。
  1286年初,在第三次出征前,忽必烈下詔停止出征,並承認以前的錯誤和本身的弱點。八年間,為了面子征日,所費不貲,耗盡國力,導致元朝九十年短命王朝的原因,跟隋煬帝開鑿運河、遠征高麗如出一轍。這類歷史蠢事一再發生,為的只是擴大版圖的武功。在企業,為成長而成長的目標,常常會像隋煬帝一樣,偌大的國富也撐不住一次豪賭的大賠。

  2006年6月14日,鴻海股東會中,郭台銘也坦承,鴻海營運正面臨三大挑戰:人才不足、全球工廠整合與事業均衡發展。他還特別強調「鴻海要拒絕成長的誘惑」,因為企業成功不在於做多少對的事,而是取決於少做錯事。減少錯誤決策、避免投機與賭博,才是企業致勝關鍵。

  郭台銘強調,併購方式是鴻海未來五年成長的動力,目前有太多機會讓他選擇、太多新的投資案等他決定,他擔心錯誤的決定會讓企業受到很大傷害。因為進什麼行業、什麼時候進去、怎麼進去,就是在成長過程中怎麼樣拒絕成長的誘惑,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

  鴻海近年來業務發展成功,許多外資機構也紛紛透過管道,企圖為鴻海「說媒」,希望促成鴻海和其他知名企業的合併。鴻海發言人丁祈安強調,鴻海評估任何一項合併案,都會回歸事情基本,必須選擇能夠符合客戶需求、強化鴻海核心能力的標的。因為,一家前瞻性企業要能夠懂得抗拒一些「似是而非」的誘惑。因為為了股東及員工的權益,郭台銘一方面得「拒絕成長的誘惑」,一方面又要「每年至少成長三成」(相當一年至少增加500億元營收),所以,下決策時必須非常謹慎。

  股東會後不到二個月,鴻海接連投出兩支全壘打,跌破不少人的眼鏡。
  第一次是6月20日宣布,鴻海以282.1億元合併普立爾,跨足數位相機和光電市場。因為他已經在光電產業(即2000至2001年的鳳凰計畫)燙過一次手,因此,對於鴻海是否進軍能源產業,他一直在認真思考中。
  7月28日,鴻海集團宣布在大陸山西省進軍煤化工業。郭台銘不改「要做就做第一」的霸氣,一口氣簽下18億美元的能源產業投資案,一舉跨入150萬噸甲醇、10萬噸聚甲醛製造廠投資。這也是鴻海首度大手筆切入石化上游能源產業。郭台銘這項大動作,讓投資人大為震撼。

  郭台銘看過《成長的賭局:看準下一個新成長事業》(天下出版,2006年)一書,本書由曾任職麥肯錫公司資深顧問二十年,英國著名亞許里吉(Ashridge)策略管理中心主任安德魯‧坎貝爾(Andrew Campbell)和羅伯‧帕克(Robert Park)合寫。主張「不要在這山望那山高」,要固守本業,穩穩的賺。
  《成長的賭局》書中描述:「希臘神話中,伊卡魯斯試圖逃離他被俘虜囚禁的孤島,他和他的父親在雙臂上膠貼羽毛,但飛行沒多久,伊卡魯斯變得愈來愈大膽,試圖要飛得更高。然而太陽強烈的熱度溶解了黏貼羽毛的黏膠,使他墜海而死。」坎貝爾發現,很多企業就像伊卡魯斯。因為每一個行業都有成長的空間,也都有成長的趨勢,但從這波趨勢跳到那波趨勢的時候,什麼行業可以進去,什麼行業不能進去?在成長的過程中,怎麼樣拒絕成長的誘惑,也是非常難的一件事。

電影、私募基金應該不致害事

  郭台銘想出錢拍電影、私募基金,頂多只能視為他的休閒活動來看,不會花多少錢,縱使有個三長二短,也不會傷到郭台銘的筋脈。我認為郭台銘為了吸引兒子郭守正回到鴻海集團,故意自己花錢給郭守正築一個麥當勞兒童遊戲室的地方,因此才拍電影。
  2007年,《白銀帝國》殺青,一度傳出2008年上映,但事實上,拍電影無助於拉進跟兒子的距離,因此「花100億元拍一百部電影」的豪情壯志,變成「嘴上說說罷了」!再看看施振榮的智融集團也是蜻蜓點水而已,而且用的還是「別人的錢」。
  由此來看,郭台銘的私募基金大抵可說如此,縱使全賠,也不會讓郭台銘傷手或腳。縱使併購大權下放到一級事業單位,這些主管看起來比較沒有那種「憨膽」的人,長久的磨練比較容易累積經驗,知道哪些是「爛蘋果」買不得。

誰替郭台銘踩煞車?
  「貞觀之治」是中國歷史上廣受稱頌的盛世之一,除了時勢造英雄,唐太宗李世民的廣納諫言及知人善任,也是重要基礎,而他「以銅為鏡,正衣冠;以古為鏡,知興替;以人為鏡,知得失」的防過三鏡,更成為傳世名言。
  朝廷中有御史大夫上奏章防止皇帝出錯,良臣不怕死的原因是「以死諫來留名千古」。但是鴻海內有沒有「流芳百世」的能力、誰願意觸犯龍顏當「烏鴉」呢?

  郭台銘幾乎沒談到他身邊有哪些良臣(像唐太宗身旁的魏徵,成吉思汗旁的蒙力克老人),那麼誰替郭台銘踩煞車呢?在公司治理的角度,二位獨立董事理論上可以發揮點作用,但是效果可能有限。那麼,郭台銘還聽誰的勸呢?